张祖庆:由几部印度教育电影想到的
1
最近,院线正在上映印度电影《嗝嗝老师》。《嗝嗝老师》用印度电影一贯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深刻的故事。影片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该不该放弃差学生?
电影《嗝嗝老师》,可谓悲喜交集。导演以悲剧人物来演绎喜剧故事,笑中带泪,耐人寻味。
影评人崔汀老师在《被这部印度电影再次戳中泪点,贫民窟的孩子没有未来?》一文中,这样介绍这部电影——
“片中的主人公奈娜患有一种罕见病症,每隔几分钟就会抽动打嗝,发出很奇怪的声响。这种病症无法治愈,不危及生命,但让奈娜家人为难的是,奈娜立志当一名老师。可以想象一下,一名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每隔几分钟就抽动打嗝,这样的课堂能让孩子们习惯吗?所以,奈娜硕士毕业之后就没有找到老师的工作。直到一家中学愿意接纳她,但是她只能带一个最差的班级,学生全部来自贫民窟,学习差到极点,而且各种整蛊手段层出不穷,老师受伤都是常事,奈娜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差生班。
“一个身患奇怪病症的老师,一班14个被学校忽视的贫民窟差学生,会产生什么效果?奈娜其实有极高的教学天赋,但因为打嗝的毛病一直没有走上讲台,这一次如愿以偿,她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们愉快不已,让学生们的学习进步飞速。学习差不代表智商差,要看老师会不会教。”
片中,奈娜有一句经典台词:“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2
印度电影总是给人很多思考。关于教育的电影,几乎每一部都是高质量的。之前的《地球上的星星》《三傻大闹宝莱坞》《起跑线》《摔跤吧!爸爸》,加上这部《嗝嗝老师》,在教育和成长方面都提出了很多直面现实的问题。
2007《地球上的星星》
在成年的眼中,8岁的男孩伊夏是个典型的问题儿童,他成绩不好,在班上的排名靠后, 脑子里还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的鬼点子,在又一次闯下大祸后,忍无可忍的父母将他送往了寄宿学校。
伊夏的新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但在内心里,和父母分离的生活让他感到闷闷不乐。一位名叫尼克(阿米尔·汗饰)的美术老师走进了他的生活。和以往所见到的固守成规的老师不同,尼克主张让学生们保留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自发展。在和尼克相处的日子里,伊夏和尼克都慢慢的成熟了起来。
尼克老师,是一位极有亲和力和创造力的老师。在影片中,他以朋友和伙伴的身份,慢慢地打开了感统失调儿童伊夏的心扉,最后为伊夏的成功,精心策划了一场大型美术狂欢。
这部片子,我先后看过五遍,每次看到伊夏“战胜”所有选手,获得年度美术大奖的场面,都会泪流满面。
2009 《三傻大闹宝莱坞》
法兰、拉杜与兰乔(阿米尔·汗 饰)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三人共居一室,结为好友。在以严格著称的学院里,兰乔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死记硬背,甚至还公然顶撞校长“病毒”,质疑他的教学方法。他不仅鼓动法兰与拉杜去勇敢追寻理想,还劝说校长的二女儿碧雅离开满眼铜臭的未婚夫。兰乔的特立独行引起了模范学生“消音器”的不满,他约定十年后再与兰乔一决高下,看哪种生活方式更能取得成功。
这部电影,完整地反映了印度当时的教育现状。死记硬背的填鸭式的教育,缺乏创意,死气沉沉。影片所嘲讽的种种教育现像,几乎就是中国当下的现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2016《摔跤吧,爸爸》
(情节几乎耳熟能详,不再介绍)
这部电影,真正的教师,是马哈维亚这位业余教练,这个爱女心切的父亲。真正的专业教练却是不学无术且心胸狭隘的庸师。看来,哪里都有黑箱子在操作着人的命运。黑色幽默,耐人寻味。
2017《起跑线》
一对印度的中产阶级夫妇:服装店老板拉吉与太太米塔为了让女儿皮娅接受更好的教育想尽了各种办法。而当他们费劲心思终于要将女儿送进名校时,事情却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这部电影,更像是中国当下教育的翻版。家有学龄儿童的父母们,尤其是身处北上广等大城市的父母们,大多都能迅速地在《起跑线》找到自己的影子,并引发强烈的共鸣。为了择校,焦头烂额,处处碰壁,洋相百出的男女主人公,仿佛就是自己。
尽管影片是一部喜剧色彩颇为浓厚的作品,但它在核心主旨上的诉求却相当具有严肃性与反思性。这部片子中的主人公是这对中产阶级的家长,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也是作为反面配角而存在的。校长的戏份不多,也没有什么独特个性。只是以比较官僚的模糊面影呈现于观众面前。这样的校长形象,似乎在中国,也并不陌生。当然,中国也不乏优秀的校长群体,他们,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殚精极虑。但因很多无法说清的原因,常常背负很多骂名。
3
这几部教育电影,都有着印度电影的轻喜剧元素。穿插在故事情节中的歌舞,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调整叙事节奏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倘若没有了歌舞,印度电影,风格就没有那么鲜明了。
当然,歌舞,只是印度电影表面戏剧化的外衣,其内里,是直面现实的勇气。这样深度揭示教育现状的电影,在中国几乎很难见到。不得不承认,在直面现实、大胆揭示社会阴暗面来说,印度电影向来比中国电影尺度要大。因为敢于直面真实,所以屡屡打动人心。
真实,永远是电影打动人心的重要元素。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能责怪中国电影人不够深刻,严格的审查制度,让他们无法深刻。
4
其实,并不只是印度,世界各国教育领域,总有着各色各样的老师。有像《地球上的星星》的尼克以及美国《热血教师》中的原型罗恩.克拉克那样充满激情和智慧的老师,也会遇见一些对学习差的学生冷若冰霜,甚至冷嘲热讽的老师;当然,也不乏能耐心开导差学生,以及因材施教的好老师。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是渴望成功的。但是,当孩子因为家庭以及周围环境等原因,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他们的求学生涯,因此灰色、惨淡。虽然,他们有着聪颖的头脑、旺盛的创造力,但是因周围人鄙夷的眼神和冷漠的态度,让这群孩子对自己失望,对学校失望,对未来失望。电影《嗝嗝老师》奈娜的出现,等于是他们的救星,一如尼克之于伊夏,克拉克至于《热血教师》中的一群“坏孩子”。
《嗝嗝老师》的结局是美好的。透过这个美好的故事,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教育所肩负的重大责任。我们都深知,就目前来说,尤其是贫困阶层,教育是改变未来、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贫民窟出生的孩子(包括中国的新城市居民——外来务工者的子女)更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改变命运,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极为严峻的一面。在中国,越来越多的超级规模的国际学校——以高收费和直通国外为标志的各类国际学校,正在离低收入家庭越来越远。因为高工资、高福利的诱惑,一大批优秀教师,纷纷辞职,加盟这些超级国际学校。优质师资,大批量集中到私立国际学校。这些学校,对外来务工子弟来说,几乎是遥远的存在。因此,于当下来说,教育公平,似乎越来越像一个神话(当然,教育公平缺失的深层原因,绝非这些超级国际学校的诞生——这,只是表象而已——背后的东西,不说也罢)。
从这个意义上说,哪怕再多嗝嗝老师、尼克老师、克拉克老师,贫民孩子上优质学校,几乎是梦想——一如印度电影《起跑线》所揭示的真相那样残酷。
唯有国家层面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严格控制高收费国际学校的创办,加大对公立学校经费投入力度,大幅度提升公立学校教师薪酬,对私立学校落实划片定向招生为主、自由对外招生为辅的机制,局部的教育公平,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由印度电影,讲到中国教育,似乎扯远了。扯了,也白扯,不扯了。
此帖参考了“红气球观影”崔汀老师的部分观点,特此致谢。
欢迎关注“红气球观影”
编辑:小南